品茶先观茶 在品茶时,还有“观茶”一说。观茶就是在慢慢的品啜之时,还要细细地观察茶叶的形状与茶水的颜色,从中获取陶然乐趣。观茶最好使用通体透明的玻璃器皿,有的茶嫩度高,芽叶成朵,在茶水中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形似佳人;有的则如鱼戏水,几番上下飞舞之后才如雪花坠地般徐徐下沉,沉浮之间耐人寻味。茶汤也会在茶叶的运动中徐徐展色,由浅入深,但见茶汤明亮浅黄,芽尖水色浑然一体,堆绿叠翠妙趣横生,甚为赏心悦目。观看茶艺表演时还会不由自主地把茶艺与人生联系起来。从洗茶、冲茶、温杯、泡茶、闻茶等一系列的动作中,你会领略到生活就像茶艺一样,应该任情享受过程的乐趣,而不要过分在意结果的喜忧。如果你从中领略到了这些,你也就体会到了茶道“和、敬、清、寂”的精神。 由于迎合了现代人向往返璞归真、追求闲适自然的心态,历史悠久的茶文化格外受到都市人的青睐。近几年来,各种各样的茶艺馆、茶坊、茶座、茶楼、茶廊、茶苑、茶肆、茶庭、茶室、茶园、茶铺……如雨后春笋般从大街小巷冒了出来,成为都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古代开始,人们就把品茶视为风雅之事。品茶首先讲的是能够体现茶文化意韵的环境,因此现代都市的茶艺馆都很注意室内外环境的布置。广州的茶艺馆或是隐秘在热闹街市的一隅,或是设立在幽静的公园里。西安的茶坊以人工制作的飞流瀑布、竹篱茅舍、横桥石径、亭台楼阁、国画对联作为装点,茶座、茶廊、茶室的布局各有高低、错落有致。 在清静幽雅的环境中,你手捧一具精致的茶杯,一边欣赏茶色和茶形,一边慢慢地啜饮,细细品味,可以忘却一切的尘世繁杂;也可以与亲人、友人、爱人相对而坐,在温馨的氛围中叙谈亲情、友情、爱情;还不妨一个人静坐在那里痴痴地遐想,在柔柔的音乐和悠悠的茶香中使疲劳的身心得到慰藉。 金骏眉最好用优质的山泉水、井水、溪水、纯净水等冲泡,水烧开后,需等开水凉到85-90度冲泡,第一泡是洗茶,第一泡至第十泡时长分别为:15秒、25秒、35秒、45秒、1分钟、1分钟10秒、1分钟20秒、1分钟30秒、2分钟、2分钟30秒。正品金骏眉可冲泡12泡。 想要欣赏茶芽在水中舒展的优美姿态,最好用玻璃杯来冲泡,使用中投法进行冲泡:先在杯中注入大约十分之一的水,然后投入3-5克茶叶,然后沿玻璃杯壁注水进行冲泡,茶叶在杯中舒展开,就会散发出其特有的馥郁清香。 目前金骏眉有兰花香、蜜香、红薯香三种香型。 武夷岩茶自古以来就有“陈”比“新”好的说法,清初周亮工《闽茶曲》之六说: “雨前虽好但嫌新,火气未除莫接唇。 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 可见,古人已经知道陈年岩茶的妙处,有光阴的滋味渗入其中,淡淡的陈香,经过了四季的沉淀,别有一番滋味。武夷山民间都有这样的习惯:如若有人感冒、发烧或是腹泻,首先想到的不是去医院,而是去找陈年的武夷岩茶,好似灵丹妙药一样,喝过就好了。正因了陈年武夷茶的药用价值及保健功能,所以在武夷山本地,大家也视陈年武夷茶跟宝一样,轻易不送人。 “金骏眉究竟是一个品种,还是一个品牌,现在业内也很难说清楚。”汪朝江说。 市场流传,金骏眉之所以叫“金骏眉”,是由于用其创始人之一梁骏德名中的“骏”字命名的缘故。 而首创金骏眉的正山茶业董事长江元勋则认为,之所以用“骏”来命名,一是“骏”通“峻”,意寓其茶青采自桐木关崇山峻岭中的野生茶树,二是江元勋希望这款新产品能像骏马奔腾般快速推广开来,三是在正山茶叶公司参与制作金骏眉的老茶师中,梁骏德名中含有“骏”,因此取“骏”而非“峻”。 2005年,江元勋陪同几位北京来的客人在竹林小憩,由于客人的一句话“铁观音、龙井用芽尖可以做出好茶,为什么小种野茶不能呢?”受到触动。 江元勋同厂里的制茶师傅梁骏德等人一起,用正山小种的传统制作工艺来尝试制作芽尖,创出了一个新的红茶品种——金骏眉。 2010年2月,江元勋的正山茶业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金骏眉”、“银骏眉”为商标,此事在福建的茶商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遭到了当地其他企业的反对:一旦“金骏眉”成为正山茶业的注册商标,其他茶叶企业就失去了市场。 而正山茶业公司公开回应其他茶企的质疑时声称,“金骏眉”是该公司员工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他们拥有对“金骏眉”、“银骏眉”的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至于其他茶企对于商标注册后将造成垄断,对整个武夷红茶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的疑虑,正山茶业公司称,如果商标能注册成功,将无偿授权给符合条件的茶企或者个人使用。 目前,除了江元勋的正山茶叶制作正品“金骏眉”之外,桐木关制茶世家出身的梁骏德创办的骏德茶厂同样也制作真品金骏眉,并创立了“骏眉梁”的品牌。 对于大红袍制作工艺的传统与现代,武夷茶人看法迥异:一种是坚决地走传统路线,一种是走改良路线,亦有人强调要两条腿走路。两种看法形成对峙,并引发争论。之所以将这一争论记录下来,是为了探讨:大红袍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时期,下一步该向哪一个方向迈进?其实,放开眼量,这不仅仅是一个茶产业的问题,也是一个关于我们如何继承、发展传统文化的问题…… 在记者看来,绝大多数武夷茶人都是儒雅的,颇有儒商气度。一身唐装的刘宝顺在他的幔亭岩茶研究所与记者边聊边品茗,“这是我自己种出来的大红袍,味道怎么样?” 作为大红袍传统工艺的传承人之一,刘宝顺坚决要走传统之路,“不能东施效颦,看什么好卖就去盲目模仿。武夷大红袍有很多的自身特殊性,比如,土壤、气候、品种、制作工艺等,都是和铁观音、普洱不一样的,如果一窝蜂去仿制,只能学成个‘四不像’。”这位1985年毕业于福安农校茶叶专业的茶人,对传统工艺十分痴迷。在他的幔亭岩茶研究所里,他大都是按照传统工艺,萎凋、做青、杀青、揉捻、烘干、焙火,一丝不苟。 在刘宝顺看来,那种以市场为目标的创新,省略掉很多工序,是“绝对不行的,没有生命力”。武夷大红袍的未来之路应该是“以自己独到的特色去影响市场,以不变应万变”。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jinjunmei/archive/2011/11/30/226855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