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重味以求香” 铁观音“以香而取味”清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武夷岩茶“清芬扑鼻舌有作甘。……如龙井虽清而味薄,阳羡虽佳丽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这是他将岩茶与龙井茶和阳羡茶所比较后,而得出的结论。张天福教授说:“茶叶的香气和滋味,是决定茶叶品质最主要因素,香和味有密切的关系。武夷岩茶在乌龙系列中是“重味以求香”的品类,不同于安溪茶的“以香而取味”,这是鉴别武夷岩茶的最重要的原则。味有浓淡厚薄,韵有显露程度、持久性的长短之分。本人将鉴评武夷岩茶总结为八个字:“清香甘活、韵味悠长”,并将此八字分述如下:清:指清纯不杂,清快舒适,清丽明亮(指茶汤、叶底)。香:指茶香高低、长短、锐幽、浓淡而出,饮后有齿颊留芳之感。甘:指回甘时间短而快捷,指程度、部位而言,清爽甘润。活:指润滑爽口,而无滞涩感,喉韵清洌。韵:指“岩骨花香”中的“岩韵”而言。味:指茶浓而厚醇,无明显苦涩感。悠:指茶底厚薄,啜之有骨,悠悠不变,可谓“舌本常留甘尽日”之感。长:指口腔舒适快感的长久,而不是苦涩及杂味的持久性。优质茶饭前饮之,饭后尚感有余香。武夷岩茶的分类及名称其实是有规律的。所谓武夷岩茶,现今特指生长在武夷山上的茶叶,都是制成半发酵的乌龙茶类。其分类主要是根据品种、地域而定的,先有岩茶、洲茶之分,后有小种、奇种之分。现在大都以茶树来命名,采于什么茶树之茶,则叫什么茶。如采于肉桂茶树之成品茶,则叫肉桂。所谓品种是要形成一定数量,如水仙、乌龙、佛手等等;所谓名丛、单丛是指从菜茶中,依据个性特征命名,数量上很少,也形不成批量,只能称之为名丛、单丛,不能等同于品种。武夷岩茶初制过程包括:采摘、萎凋、晾青、摇青、做青、 杀青、揉捻、烘干过程。武夷岩茶精制过程:毛茶初拣、分筛、复拣、风选、初焙、匀堆、复焙、精茶。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巧妙运作才能最终做出精品茶。其工艺中以做青和焙火最为关键。如果要说岩茶最好山场在那儿,那就是名岩区的三坑两涧;而在哪儿可以买到最好的岩茶,那答案一定是天心村。天心村的茶产量占据了整个岩茶产量的60%,这是岩茶核心产区,也是岩茶品质最好的地方。肉桂的香气比大红袍更浓郁;水仙茶汤之醇厚,堪称岩茶第一。将多品种同档次的茶的优点综合起来--拼配。且更能保持成品茶质量的稳定。以前的茶叶拼配,一般是在同一品种的不同档次中进行。用纯种大红袍与数种优质岩茶拼配出来的茶,香好汤好,岩韵感极强。与纯种大红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拼配大红袍属于茶企业的商业秘密。大红袍的传统特征应当具备的标准:香幽远,无涩味,耐冲泡,岩韵显,回味足。从大红袍的培火情形来说,拼配原料大部分必须选用名岩产区的原料。名岩的茶耐焙火。名岩产区的茶叶具有的特点:火焙得越足,其口感越好,韵味足,岩味显且汤水厚。大红袍位于众多珍贵名丛之首,现今“大红袍”有两种内涵。一是品种概念。无性繁殖的大红袍其品质保持了母树大红袍的独有品质和韵味。后来,武夷山市逐步扩大种植面积,现今达4万多亩。二是品牌概念。2005年武夷山市委、市政府决定整合武夷岩茶品牌资源,用“大红袍”品牌作为武夷岩茶品牌代表。品饮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岩韵较精准的是晚清梁章钜在《归田贞记》中记载的“香、清、甘、活”。茶叶专家骆少君曾说“武夷岩茶一旦被消费者真正感悟之后,便会产生强烈的偏爱及无限的忠诚”。武夷岩茶制作第四步骤武夷岩茶杀青工艺技术萎凋工艺:杀青是结束做青工序的标志,是固定毛茶品质和做青质量的主要因素。主要 采取高温破坏茶青中的蛋白酶活性,防止做青叶的继续氧化和发酵,同时使做青叶失去鄣分水分呈热软态,为后道揉捻程序提供基础条件。武夷岩茶是较易长期存放的茶类,在储藏过程中只要做到避免吸附异味,避免受潮霉变,避免阳光直射,并且防止污染和虫害,那么积以时日即可达到“香久益清,味久益醇”的效果。为了扩大产能,茶农们越来越多地用机器制茶,摇青、揉青、焙火,几乎都是机器代劳。生意是做大了,可吴伯却有说不出的失落,总觉得机器做的茶少了那个味。碰到好的茶青,他还坚持手工制茶。这是极耗体力的活儿,光手工摇青,就费了半天工夫,炒青时双手在烧热的铁锅里炒得通红。不少年轻人都吃不了苦,而且一天下来,也不过制出区区几斤的茶。所以,现在岩茶村连手工制茶的工具都难找了。后来我问他,为什么有机械化操作了,还要凡事躬亲?他说:“武夷岩茶是众多茶类中制作工序最多、最复杂、人的因素影响最大的茶类。每个工序对茶叶品质都有重大的影响,把握好每道工艺的关键在于人。”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jinjunmei/archive/2011/12/30/230692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