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try?catch?finally,try里有return,finally还执行么
答:肯定会执行。finally{}块的代码只有在try{}块中包含遇到System.exit(0);之类的导致Java虚拟机直接退出的语句才会不执行。 当程序执行try{}遇到return时,程序会先执行return语句,但并不会立即返回——也就是把return语句要做的一切事情都准备好,也就是在将要返回、但并未返回的时候,程序把执行流程转去执行finally块,当finally块执行完成后就直接返回刚才return语句已经准备好的结果。
问:Excption与Error包结构,OOM你遇到过哪些情况,SOF你遇到过哪些情况
答:
Exception及其子类是 Throwable 的一种形式,它指出了合理的应用程序想要捕获的条件。
Error 和Exception一样, Error也是Throwable的子类。 它用于指示合理的应用程序不应该试图捕获的严重问题,大多数这样的错误都是异常条件。
OOM:OutOfMemoryError异常,除了程序计数器外,虚拟机内存的其他几个运行时区域都有发生OutOfMemoryError(OOM)异常的可能 Java Heap 溢出、虚拟机栈和本地方法栈溢出、运行时常量池溢出、方法区溢出
StackOverflowError 的定义:当应用程序递归太深而发生堆栈溢出时,抛出该错误。
详情可见:https://blog.csdn.net/qiuchaoxi/article/details/79788993
问:Java(OOP)面向对象的三个特征与含义
答:封装:封装就是要把属于同一类事物的共性(包括属性与行为)归到一个类中 继承:有些事物有共性,但还存在区别 多态:对这件抽象的事, 对于每个个体(具体)又能找到其自身的行为去执行
问:Override和Overload的含义去区别
答:方法的重写(Overriding)和重载(Overloading)是Java多态性的不同表现。 重写(Overriding)是父类与子类之间多态性的一种表现,而重载(Overloading)是一个类中多态性的一种表现。如果在子类中定义某方法与其父类有相同的名称和参数,我们说该方法被重写 (Overriding)。子类的对象使用这个方法时,将调用子类中的定义,对它而言,父类中的定义如同被"屏蔽"了。如果在一个类中定义了多个同名的方法,它们或有不同的参数个数或有不同的参数类型或有不同的参数次序,则称为方法的重载(Overloading)。不能通过访问权限、返回类型、抛出的异常进行重载。 1. Override 特点 1、覆盖的方法的标志必须要和被覆盖的方法的标志完全匹配,才能达到覆盖的效果; 2、覆盖的方法的返回值必须和被覆盖的方法的返回一致; 3、覆盖的方法所抛出的异常必须和被覆盖方法的所抛出的异常一致,或者是其子类; 4、方法被定义为final不能被重写。 5、对于继承来说,如果某一方法在父类中是访问权限是private,那么就不能在子类对其进行重写覆盖,如果定义的话,也只是定义了一个新方法,而不会达到重写覆盖的效果。(通常存在于父类和子类之间。) 2.Overload 特点 1、在使用重载时只能通过不同的参数样式。例如,不同的参数类型,不同的参数个数,不同的参数顺序(当然,同一方法内的几个参数类型必须不一样,例如可以是fun(int, float), 但是不能为fun(int, int)); 2、不能通过访问权限、返回类型、抛出的异常进行重载; 3、方法的异常类型和数目不会对重载造成影响; 4、重载事件通常发生在同一个类中,不同方法之间的现象。 5、存在于同一类中,但是只有虚方法和抽象方法才能被覆写。 其具体实现机制: overload是重载,重载是一种参数多态机制,即代码通过参数的类型或个数不同而实现的多态机制。 是一种静态的绑定机制(在编译时已经知道具体执行的是哪个代码段)。 override是覆盖。覆盖是一种动态绑定的多态机制。即在父类和子类中同名元素(如成员函数)有不同 的实现代码。执行的是哪个代码是根据运行时实际情况而定的。
问:Interface与abstract类的区别
答:含有abstract修饰符的class即为抽象类,abstract 类不能创建的实例对象。含有abstract方法的类必须定义为abstract class,abstract class类中的方法不必是抽象的。abstract class类中定义抽象方法必须在具体(Concrete)子类中实现,所以,不能有抽象构造方法或抽象静态方法。如果的子类没有实现抽象父类中的所有抽象方法,那么子类也必须定义为abstract类型。 接口(interface)可以说成是抽象类的一种特例,接口中的所有方法都必须是抽象的。接口中的方法定义默认为public abstract类型,接口中的成员变量类型默认为public static final。 下面比较一下两者的语法区别: 1.抽象类可以有构造方法,接口中不能有构造方法。 2.抽象类中可以有普通成员变量,接口中没有普通成员变量 3.抽象类中可以包含非抽象的普通方法,接口中的所有方法必须都是抽象的,不能有非抽象的普通方法。 4. 抽象类中的抽象方法的访问类型可以是public,protected和(默认类型,虽然eclipse下不报错,但应该也不行),但接口中的抽象方法只能是public类型的,并且默认即为public abstract类型。 5. 抽象类中可以包含静态方法,接口中不能包含静态方法 6. 抽象类和接口中都可以包含静态成员变量,抽象类中的静态成员变量的访问类型可以任意,但接口中定义的变量只能是public static final类型,并且默认即为public static final类型。 7. 一个类可以实现多个接口,但只能继承一个抽象类。 下面接着再说说两者在应用上的区别: 接口更多的是在系统架构设计方法发挥作用,主要用于定义模块之间的通信契约。而抽象类在代码实现方面发挥作用,可以实现代码的重用,例如,模板方法设计模式是抽象类的一个典型应用,假设某个项目的所有Servlet类都要用相同的方式进行权限判断、记录访问日志和处理异常,那么就可以定义一个抽象的基类,让所有的Servlet都继承这个抽象基类,在抽象基类的service方法中完成权限判断、记录访问日志和处理异常的代码,在各个子类中只是完成各自的业务逻辑代码。
问:Static?class?与non?static?class的区别
答:外部类只能使用public、final、abstract修饰,不能使用private、protected、static修饰,但是内部类可以。非静态内部类不能拥有静态成员。 内部类的作用:①不允许同包的其他类访问该类;②内部类成员可以直接访问外部类私有数据;③匿名内部类适合用于创建那些仅需要使用一次的类。 非静态内部类可以访问外部类的private成员,但非静态内部类的成员不能被外部类直接使用,如需访问则必须要创建非静态内部类的对象进行访问。 非静态内部类访问变量x,首先判断是否存在局部变量x,如果存在则使用该变量;如果没有,判断是否存在非静态内部类成员变量x,如果存在则使用该变量;如果没有,判断是否存在外部类成员变量x,如果存在则使用该变量;如果没有,系统出现编译错误。 如果外部类成员变量、内部类成员变量和局部变量重名,则通过外部类类名.this.变量名、this.变量名和变量名区分。 静态内部类,使用static修饰的内部类,这种内部类属于外部类本身,而不是外部类的对象,因此又叫类内部类。 静态内部类可以包含静态成员和非静态成员。 静态内部类(即使时实例成员)不能访问外部类的实例成员,只能访问外部类的静态成员。 接口内部类只能时静态内部类。
问:java多态的实现原理
答:多态是面向对象编程语言的重要特性,它允许基类的指针或引用指向派生类的对象,而在具体访问时实现方法的动态绑定。Java 对于方法调用动态绑定的实现主要依赖于方法表,但通过类引用调用(invokevitual)和接口引用调用(invokeinterface)的实现则有所不同。 类引用调用的大致过程为:Java编译器将Java源代码编译成class文件,在编译过程中,会根据静态类型将调用的符号引用写到class文件中。在执行时,JVM根据class文件找到调用方法的符号引用,然后在静态类型的方法表中找到偏移量,然后根据this指针确定对象的实际类型,使用实际类型的方法表,偏移量跟静态类型中方法表的偏移量一样,如果在实际类型的方法表中找到该方法,则直接调用,否则,认为没有重写父类该方法。按照继承关系从下往上搜索。 接口引用调用后面再说吧。
从上图可以看出,当程序运行时,需要某个类时,类载入子系统会将相应的class文件载入到JVM中,并在内部建立该类的类型信息(这个类型信息其实就是class文件在JVM中存储的一种数据结构),包含java类定义的所有信息,包括方法代码,类变量、成员变量、以及本博文要重点讨论的方法表。这个类型信息就存储在方法区。 注意,这个方法区中的类型信息跟在堆中存放的class对象是不同的。在方法区中,这个class的类型信息只有唯一的实例(所以是各个线程共享的内存区域),而在堆中可以有多个该class对象。可以通过堆中的class对象访问到方法区中类型信息。就像在java反射机制那样,通过class对象可以访问到该类的所有信息一样。
问:foreach与正常for循环效率对比
答:需要循环数组结构的数据时,建议使用普通for循环,因为for循环采用下标访问,对于数组结构的数据来说,采用下标访问比较好。 需要循环链表结构的数据时,一定不要使用普通for循环,这种做法很糟糕,数据量大的时候有可能会导致系统崩溃。
问:Java?IO与NIO
答:NIO是为了弥补IO操作的不足而诞生的,NIO的一些新特性有:非阻塞I/O,选择器,缓冲以及管道。管道(Channel),缓冲(Buffer) ,选择器( Selector)是其主要特征。
IO是面向流的,NIO是面向块(缓冲区)的。 IO面向流的操作一次一个字节地处理数据。一个输入流产生一个字节的数据,一个输出流消费一个字节的数据。,导致了数据的读取和写入效率不佳; NIO面向块的操作在一步中产生或者消费一个数据块。按块处理数据比按(流式的)字节处理数据要快得多,同时数据读取到一个它稍后处理的缓冲区,需要时可在缓冲区中前后移动。这就增加了处理过程中的灵活性。通俗来说,NIO采取了“预读”的方式,当你读取某一部分数据时,他就会猜测你下一步可能会读取的数据而预先缓冲下来 IO是阻塞的,NIO是非阻塞的。 对于传统的IO,当一个线程调用read() 或 write()时,该线程被阻塞,直到有一些数据被读取,或数据完全写入。该线程在此期间不能再干任何事情了。 而对于NIO,使用一个线程发送读取数据请求,没有得到响应之前,线程是空闲的,此时线程可以去执行别的任务,而不是像IO中那样只能等待响应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