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3种过期策略

it2022-05-05  157

定时删除 含义:在设置key的过期时间的同时,为该key创建一个定时器,让定时器在key的过期时间来临时,对key进行删除 优点:保证内存被尽快释放 缺点: 若过期key很多,删除这些key会占用很多的CPU时间,在CPU时间紧张的情况下,CPU不能把所有的时间用来做要紧的事儿,还需要去花时间删除这些key 定时器的创建耗时,若为每一个设置过期时间的key创建一个定时器(将会有大量的定时器产生),性能影响严重 没人用 惰性删除 含义:key过期的时候不删除,每次从数据库获取key的时候去检查是否过期,若过期,则删除,返回null。 优点:删除操作只发生在从数据库取出key的时候发生,而且只删除当前key,所以对CPU时间的占用是比较少的,而且此时的删除是已经到了非做不可的地步(如果此时还不删除的话,我们就会获取到了已经过期的key了) 缺点:若大量的key在超出超时时间后,很久一段时间内,都没有被获取过,那么可能发生内存泄露(无用的垃圾占用了大量的内存) 定期删除 含义:每隔一段时间执行一次删除(在redis.conf配置文件设置hz,1s刷新的频率)过期key操作 优点: 通过限制删除操作的时长和频率,来减少删除操作对CPU时间的占用–处理"定时删除"的缺点 定期删除过期key–处理"惰性删除"的缺点 缺点 在内存友好方面,不如"定时删除" 在CPU时间友好方面,不如"惰性删除" 难点 合理设置删除操作的执行时长(每次删除执行多长时间)和执行频率(每隔多长时间做一次删除)(这个要根据服务器运行情况来定了) 看完上面三种策略后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定时删除和定期删除为主动删除:Redis会定期主动淘汰一批已过去的key

惰性删除为被动删除:用到的时候才会去检验key是不是已过期,过期就删除

惰性删除为redis服务器内置策略

定期删除可以通过:

第一、配置redis.conf 的hz选项,默认为10 (即1秒执行10次,100ms一次,值越大说明刷新频率越快,最Redis性能损耗也越大) 第二、配置redis.conf的maxmemory最大值,当已用内存超过maxmemory限定时,就会触发主动清理策略 注意:

上边所说的数据库指的是内存数据库,默认情况下每一台redis服务器有16个数据库(关于数据库的设置,看下边代码),默认使用0号数据库,所有的操作都是对0号数据库的操作,关于redis数据库的存储结构,查看 第八章 Redis数据库结构与读写原理

设置数据库数量。默认为16个库,默认使用DB 0,可以使用"select 1"来选择一号数据库

注意:由于默认使用0号数据库,那么我们所做的所有的缓存操作都存在0号数据库上,

当你在1号数据库上去查找的时候,就查不到之前set过得缓存

若想将0号数据库上的缓存移动到1号数据库,可以使用"move key 1"

databases 16 memcached只是用了惰性删除,而Redis同时使用了惰性删除与定期删除,这也是二者的一个不同点(可以看做是redis优于memcached的一点) 对于惰性删除而言,并不是只有获取key的时候才会检查key是否过期,在某些设置key的方法上也会检查(eg.setnx key2 value2:该方法类似于memcached的add方法,如果设置的key2已经存在,那么该方法返回false,什么都不做;如果设置的key2不存在,那么该方法设置缓存key2-value2。假设调用此方法的时候,发现redis中已经存在了key2,但是该key2已经过期了,如果此时不执行删除操作的话,setnx方法将会直接返回false,也就是说此时并没有重新设置key2-value2成功,所以对于一定要在setnx执行之前,对key2进行过期检查)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