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年券商未转正员工猝死:一个金融人要牺牲多少健康,才能保住饭碗?

it2022-05-05  164

作者 | 李莫愁/樱姑娘 转载自 | 有见财经

Make money or make life?

这是摆在金融人面前永恒的话题。

不幸的是,更多金融人还来不及思考,就已经陷入到了赚钱的怪圈,变成了赚钱的永动机。

作为高端职业的代名词,金融圈成了诸多年轻人的向往之地。

然而真实的金融圈远不是《华尔街之狼》中描绘的样子,长期活在聚光灯下的金融人们其实背地里并没有外人看到的那么美好。

健康问题,始终像个定时炸弹,时不时在这个圈子里发出巨响。

最近的一则新闻显示“某券商投行部93年员工加班后猝然离世”刷屏了金融人的朋友圈。 尽管目前对其是否因过劳去世尚有争论,但这一消息仍然引起了不少的感慨:

“别人都只看到投行员工光鲜亮丽的一面,实际上我们很多时候也是有苦说不出来。”

“我连续有一周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连做梦都在赶进度。”

“我现在的想法就是趁年轻挣几年快钱,然后再转行好好养身体。”

……

事实上,近几年来,已经有多名金融圈人士因过度劳累而英年早逝,留给人们无限的唏嘘和感叹。

所以今天想和大家聊一聊:一个金融人要牺牲多少健康,才能保住饭碗?

不想掉队,就得用生命奔跑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猝死几乎成了金融人的职业病。

你或许想不到,有时候一句轻描淡写的“很累”,都有可能变成遗言。

近日,一位82年的研究员在家中猝亡,最后说的一句“很累”竟成为遗言。 据悉,周五晚上九点,他回家以后告诉太太,自己很累。 太太8点醒来,发现身体已凉,送去急救,已经回天乏力。 四十分钟后,医生宣布他疑似心梗或者脑卒死。 很多人都来不及好好说一声再见,就消失在了亲人的生命里。

而更可怕的是,这几年类似的事件在金融圈比比皆是,尤其是在20—50岁的金融业人士身上频繁出现。

因为发病急,病势猛,很少有人能死里逃生。

2018年7月,招商证券研发中心研究总监杨晔突然因病去世,年仅48岁。去世前的6月底,还马不停蹄地出差、参会。转眼间,猝然离世。 2018年5月,网信证券上海投资银行部总经理陈锦旗在公司加班期间猝然离世,年仅45岁。 2018年4月5日,年仅37岁的银华基金投资经理张林昌因病医治无效离世。 2018年3月16日,新三板公募第一股,中邮基金灵魂人物总经理周克,因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45岁。 2016年12月,44岁的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周期天王周金涛因胰腺癌去世,去世前已知病况还在发报告。 2015年10月7日,交银施罗德投资总监项廷峰因心脏病突发离世,年仅46岁。公开资料显示,项延峰,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16年基金从业经验。 2014年8月1日,长信基金首席风控官陈晓刚因突发脑出血离世,年仅45岁。 这些在外人眼里,掌控数亿财富,打个电话动动手指就有几百万的盈亏的风云人物,实际上,却过着与生命赛跑、高负荷的生活。

曾有报道称,上投摩根基金前投资总监孙延群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天,还躺在病床上看研究报告,床边的电脑开着,他和往常一样查看跟市场有关的资料。

金融人能拼到什么程度?

网上流传着很多真实故事——

@梦想杰尼龟 | 投行狗 | 年方二十九,枸杞不离手

入行以来参与重组与再融资之类短平快的项目比较多,每个项目做的都跟打仗似的,基本没有不加班的时候。

两年前参与一个重组项目,上市公司一个劲的催我们赶紧出报告赶紧报材料,还派了监工在项目现场,当然,是以为中介机构服务的名义。

不过过了没几天,派来的小伙子就熬不动了,正常下班点一到就溜回酒店了。

那段时间项目组每天晚上12点以后收工回酒店,答反馈的那几天更是天天加班到后半夜。

在工作节奏紧,熬夜多,压力又大,加之天天吃外卖盒饭等各种因素的一起作用下,终于把自己的胃给伤到了,一直到现在还时不时的胃病发作,动不动就要去医院报到。

现在觉得还是身体最重要,工作什么的统统靠后站。

对了,我的保温杯已经成了周围人群嘲的对象,不过我觉得保温杯泡枸杞还蛮酷的。

@二级波 | 吾本行研狗,挎包便行走,又是午夜后,瑟瑟西风抖

卖方狗的作息,长年累月毫无规律,是一种长期的高压状态。

你问我卖方狗几点算熬夜,为何总是不能在十一点黄金时间休息,我只知道那个时候我经常还在路上。

这不,小P刚结束在凯宾斯基的策略会,打开手机热点传送录音文件交代实习生整理纪要,要求今明两天一定要整理完长达五个小时的录音,可怕的是董事长的普通话还带有口音;

匆匆忙忙看了下左手的天梭表,妈呀下午五点了,离去往西安的班机只剩2个半小时了,然后迅速打开滴滴叫了一辆赶往虹桥的车,好在周四的上海还不至于像周一和周五那么堵车,从凯宾斯基到虹桥花了一个钟;

好在今天没有晚点,到达咸阳机场已经是十点多,企业接送车也较为准时,到酒点花了一个小时,十二点;

迅速洗漱完毕,开始下半夜的工作,明天2家公司的调研交流,还不是很熟悉公司,打开实习生早就整好的公司资料,MD业务这么复杂……

刚开始看,接到领导电话,XX的报告写的咋样了,最近都涨了这么多了,你要快点。

好的好的,一定尽快!

转眼到了一点,好累。

@不会作材料的民工不是好民工 | 外人介绍都是总,抛家弃子谁人懂,工作永远做不够,何不索性慢节奏

每到作材料的时候就恨不得把荣大当成家,深夜的荣大往往别白天人更多,更热闹(ps不知道荣大为何处的请自行百度)。

一个个逼仄的小屋里,一群群投行民工在红着眼睛熬着夜。

不知道投行这种熬夜通宵违反自然规律的习惯是哪传承下来的,说真的,人连续工作到深夜大脑根本就转不动了,而且缺乏睡眠会让人变得很狂躁,很容易就能项目组内吵起来,这个时候,连实习生都变得不像平日里那么温顺也会怼人了。

有一次客户催着申报,我们在荣大改材料改到凌晨四点多,回酒店睡了两三个小时后回去取申报资料,结果一检查发现昨晚改错了版本,只好又重新返工,比正常节奏还更晚了两天。

所以啊,有时候,慢才是快。

……

相比于外人对金融从业者帅气西装、豪华酒店、声色犬马的印象,事实上通宵达旦、颠沛流离、如履薄冰是他们更真实的状态。

《中国金融人士健康白皮书》中曾有数据显示,金融业人士工作时间:

49.7%的金融行业人员每周工作时间为46到55个小时; 39.2%的金融行业人员每周工作时间为55到65个小时; 11.1%的金融行业人员每周工作超过65个小时。 金融人在各种光环下饱受巨大压力,日均工作时间达到12小时以上,已经成为易猝死人群,而长期超负荷工作,过度劳累、精神压力大,生活不规律,慢性病发病率高的情况,这些都是透支健康、容易引发各种疾病和猝死的因素。 总之,不想掉队,就得用生命奔跑。这个世界上永远没有心灵鸡汤所说的“避风港”,只有高投入、超负荷的工作才能换取心中的些许宽慰。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

金融人的世界里,没有退路可言。

在这个“赢家吃肉,别人喝汤”的环境里,每个人都面临着很多压力:岗位竞争激烈、晋升入口削弱、业绩考核严格……

不学点儿新东西很快就会被淘汰,有时候甚至是一个公司里人人喜欢,并且也给公司赚了不少钱的人都有可能突然被炒掉。

更可怕的是,没人知道真实的原因,可能只因为人事斗争,甚至仅仅只是顶头上司看他不顺眼……

投行圈子里曾经有个段子,放大到金融圈也一个道理:

要进投行,一半靠家世,一半靠学历; 在投行生存,一半靠自己,一半靠天意; 在投行升迁,一半靠马屁,一半靠能力; 总结投行岁月,一半是辉煌,一半是苦逼。

总之,在这个危机感十足的圈子里,几乎所有人都快速接受了忙、累和高压的潜规则,即使你非常清楚忙和累,加薪和升职未必一定能换来快乐人生,但至少能保证自己不掉队。

就像电影华尔街的标题一样:金钱永不眠。

而身在其中你也不得不追赶。 Make money or make life?

这是摆在金融人面前永恒的话题。

不幸的是,更多金融人还来不及思考,就已经陷入到了赚钱的怪圈,停不下来,变成了赚钱的永动机。

我们无权评判别人的生活,但生活的体系里,也需要健康,否则,一点风吹草动都会草木皆兵,“生活大厦”将倾覆殆尽。

或许生活不易,每个人都需要继续努力,但在未知的生活里,仍然希望玩命工作的你,也能给自己留一点空间。

天底下,武功最高的是时间。

再有才华的人,再想赚钱的人,最后拼的还是命,是生命,不是命运。


最新回复(0)